俄罗斯认证法律法规及制度的发展
俄罗斯认证法律法规的变化
一、认证法律法规的历史沿革
前苏联时期
前苏联时期并没有严格和系统的认证体系,产品质量主要是通过标准化机制来保证,即生产企业依据相关的技术规范文件进行生产,国家相关部门负责监督规范化文件的执行情况。苏联的标准化工作涉及不同的领域和不同层次的部门。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GOST - R认证时期)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原苏联的标准化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一个非常庞大和复杂的标准化体系。标准化体系及相关的规范性文件虽然在社会生活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和难以执行的弊端。俄罗斯因此开始制定与认证相关的法律法规,希望通过建立有效的强制性认证制度来逐渐代替强制性的标准化机制。1991年后,
俄罗斯新的标准化和认证体系建立在俄罗斯联邦《标准化法》、《产品和服务认证法》等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多项法规和条例基础之上,
1993年俄罗斯同时颁布和实施了《标准化法》和《产品和服务认证法》。自《产品和服务认证法》颁布之后,俄罗斯开始实行产品强制性认证制度,对需要提供安全认证的商品从最初的数十种发展到现在的数千种,商品流通实行产品认证准入制度,
要求国内市场上流通的商品必须有强制性认证标志。1997年俄罗斯政府发布了“关于批准必须进行强制性认证的商品和必须进行强制性认证的工作和服务清单”,这一清单经过2000年5月、2002年1月和4月的三次修订后,
内容涉及儿童商品、食品、医疗器械和药材、香水和化妆品、纺织和针织品、建筑材料等商品以及运输工具的技术维护和修理、零售贸易服务和公共饮食服务等项目。近年来俄罗斯还逐步加强了进口商品的强制性认证管理,并将产品强制认证扩展到海关。1996年和1999年俄罗斯联邦国家海关委员会两次公布了“进入俄罗斯联邦海关需要具有强制性认证证明的商品清单”,这些商品主要包括:视频、家用电器、电子产品、轻工产品、换妆品、家具、玩具、陶瓷等。
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期(短暂的技术法规GOST - TR时期)
由于法令政出多门,需要强制执行的规范性文件也由多个部门制定,因此俄罗斯的标准认证体系非常复杂。这种纷繁复杂且令人头绪不清的体系,不仅不利于俄罗斯的进口贸易,也为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设立了不小的障碍。为了使俄罗斯的相关立法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要求,
2002年俄罗斯颁布了《联邦技术管理法》。该法于2003年6月1日起正式生效,对俄罗斯强制性标准的设定,标准化体系,检查监督体系等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俄罗斯现行的标准化、认证、合格评定等具体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开始走上了"技术管理法"所规定的轨道。
海关联盟及欧亚经济联盟时期(海关联盟技术法规(CU - TR)时期)
2009年11月27日俄罗斯、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三国元首共同签署了包括《海关联盟海关法典》在内的9个文件,
这标志着俄白哈海关联盟正式成立。自2010年1月1日三国对外实行统一进口税率;同年7月1日俄罗斯与白俄罗斯率先取消关境。2010年7月1日俄罗斯与哈萨克斯坦也取消了关境,自此所有从国外进口的商品,都可以自由地通过哈萨克斯坦,进入俄罗斯或白俄罗斯的市场,标志着海关联盟技术法规时代正式开始。海关联盟技术法规由欧亚经济联盟委员会技术委员会统一制定,并在成员国境内实施,统一实施海关联盟技术法规认证。成员国内任何一个经过授权的认证机构颁发的海关联盟技术法规认证证书将被其他成员国直接认可。2014年欧亚经济联盟成立,
与认证相关的系列技术法规继续沿用。海关联盟技术法规目前正式发布了34条,
计划共发布66条,涉及轻工、纺织、食品、机械、车辆等产品。